台儿庄战役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Excerpt
关于其他在台儿庄发生的战斗,请见“台儿庄战斗”。
关于其他在台儿庄发生的战斗,请见“台儿庄战斗”。
台儿庄战役 |
---|
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部分 |
在台儿庄的逐屋争夺战 |
日期 | 1938年3月17日-1938年4月19日 |
---|---|
地点 | |
结果 | 中华民国胜利 |
|
| 参战方 |
| 中华民国 | 大日本帝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李宗仁
白崇禧
汤恩伯
孙连仲
王铭章 † | 矶谷廉介
板垣征四郎 |
| 兵力 |
| 15个师,总数超过100,000人 | 2个支队(加强旅团),约30,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约30,000人 | (国军估计)24,000人[1]
(日军估计)战死2,369,负伤9,615,共11,984[2] |
台儿庄战役为1938年3月至4月中旬中华民国国军在山东省南边台儿庄与意图由山东分两路进攻徐州的日本陆军进行的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国军在以徐州为中心地区与日军激战,史称徐州会战。日军第5师团主攻临沂,第10师团主攻滕县、临城、台儿庄,均遭国军击退。因为是对日抗战爆发后国军首次取得的胜利,又称为台儿庄大捷。
背景[编辑]
日军在1937年华北与华中地区的战役获得胜利后察觉国民政府并未如原本预想的失去战力求和,反而是将首都内迁冀求长期战争胜利,因此日本陆军一方面将军队从16师扩张到22师45万人,同时策划新攻势希望打通津浦线(今京沪铁路)将南北占领区连成一块,并强迫国府军在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徐州进行大规模决战以歼灭当时内迁的国民政府中央系底下所属战力。
1938年1月1日,国民政府宣布改组,提出要通过持久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国防委员会成员由30人增加至75人,实行交通军事管制,拒绝日本倡议和平[3]:119。2月10日,林彪统率八路军115师夺回冀中保定和石家庄之间4个车站,切断平汉铁路日军后方,缴获500支步枪、30挺轻机枪和100多匹马[3]:140。3月初,蒋亲自在郑州坐镇,中共八路军于晋西打退企图于黄河南岸平汉铁路渡河之日军[3]:144。
概要[编辑]
原先日军的构想是在扩军完成后的1938年夏季发动新一波攻势,为此日本参谋本部在2月16日的御前会议时先向天皇汇报其作战意图,同时向前线部队告知作战方针并划出防卫纵深圈,并派遣倾向不扩大现有事端的作战科长河边虎四郎上校前往中国对底下部队进行协调。3月,日军参谋本部同意第二军增加部分兵力,但须遵守不得超越临沂、枣庄之线,前线日军却无视上级命令,第十师团擅自向南推进,从济南发兵朝西南方的济宁市进攻,第五师团则派出一个营的兵力朝济南东南方的临沂市助攻,在协调无用下河边虎四郎遭到撤换[4],继任的稻田正纯下达了新的意向,同意第十师团歼灭山东省大运河一线的国军[5][6]。
徐州在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和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交叉点,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总部。
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与徐州东北的邳县(今邳州市)接壤,扼守运河的咽喉。[7]。桂系将领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与时任国军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的白崇禧合作指挥国民革命军将两路日军分别阻止在山东临沂和台儿庄。
由于日军的作战并未协调,这种以少量兵力孤军深入的作法反而遭到国军利用,第五战区指挥官李宗仁看准时机调派了其手下的20%兵力到台儿庄周边冀求一举全歼南侵日军,除了各派系的部队以外,军委会甚至抽调了大部分150榴与反战车炮前去增强战区火力,以事后来看这项作为让国府军取得了部分火力优势。李宗仁遂以西北军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在徐州以北的台儿庄与日军反复争夺。